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评论

北京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2024-11-30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从解决群眾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就业优先,健全就业服务和促进机制﹔推动城市更新,让百姓生活更美好﹔深化接诉即办,解决群眾急难愁盼……访北京,看发展,探民生。一项项民生暖政、一条条惠民举措,把温暖送到百姓身边,人民群眾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新时代以来,减量发展成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十大高精尖產业全部突破千亿元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產值突破3万亿元……腾笼换鸟,聚焦“高精尖”,做好“白菜心”,北京產业结构深度调整。

  產业向“新”,激发就业新活力。“当前,汽车產业正在加速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方向转型,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北汽集团副总经理谢伟介绍,集团现有技能员工5.4万余人,佔全体员工的比例近60%,“向高端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升技能人才素质是关键。”

  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北京以服务就业、促进发展為导向,不断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出台加强新时代首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实施“金蓝领”培育行动计划﹔统筹推进教育、培训与產业深度协同,推行以“校企合作、工学一体”為主要内容的企业新型学徒制﹔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全面实施“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

  “一系列改革措施,為高技能人才开拓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北汽集团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赵郁,先后带出了120多名徒弟,其中19人晋升為高级技师,55人晋升為技师,“团队已累计完成攻关项目11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超过5500万元。”

  “要在发展新质生產力、推进高精尖產业发展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新產业新业态新模式中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吴晓军介绍,截至目前,北京技能人才达到35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121万人。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收入是关键。”红叶满山,慕田峪长城脚下,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的板栗又到了收获季节。村党支部书记王全介绍,村裡2400亩板栗,年產量约50万斤,收入200多万元。

  由於位置偏远、土地贫瘠,北沟村曾被人们称為“北旮旯”。近些年,北沟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靠绿“生金”,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人均年收入约3万元。除了种植板栗,北沟村150多户居民,有30多户开民宿。去年来村裡的游客达6万人次。

  腰包鼓了,乡亲们日子越过越滋润。傍晚,北沟村的“幸福晚年驛站”饭菜飘香。“四菜一汤,村裡70岁以上老人全免费。”75岁的村民曹吉付介绍,村裡符合条件的老人还能免费享受血压监测、冬季洗浴、理发剃须等服务。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北京各区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稟赋,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延庆区石峡村,开发长城文旅资源,成為一房难求的民俗村﹔密云区套裡村,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村裡头”品牌蔬菜礼盒供不应求﹔大兴区鲍家铺村,盘活闲置农房打造文化空间,艺术家驻村和村民做邻居……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实现地区生產总值3.3万亿元,同比增长5.1%﹔城镇新增就业25.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同比下降0.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快於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

  城市更新,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夜晚的亮马河,两岸灯光璀璨,绵延6公裡的光影秀美轮美奐。谁能想到,如今这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曾一度淤泥堆积、杂草丛生。

  2019年,朝阳区啟动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建设。河、岸、桥、景多维共治,慢行连通、景观亮化、旅游通航等六大工程陆续展开。80万平方米的滨河公园,串起沿岸23个小区,也串起了三裡屯、燕莎、蓝色港湾三大商圈。

  “亮马河两岸企业从‘背河经营’变為‘拥河发展’,带来了人气,也带火了经济。”朝阳区商务局局长刘佳介绍,2023年,亮马河周边商业收入约40亿元,同比增长37%。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钥匙丢了去哪裡配?鞋开胶了到哪儿粘?电水壶的开关坏了怎麼修?……在海淀区中关村街道,隻需拿出手机,点击“中关村E刻鐘生活圈”电子动态地图,早餐店、菜店、裁缝店、洗衣店……家门口的服务一目了然。

  按照“缺什麼补什麼”的原则,中关村街道在城市更新中不断补齐城市功能。将闲置空间和边角地改造成集装箱式的便民小店,把经营不善的餐饮企业转型為果蔬销售网点……近3年,中关村街道共增加便民网点15处、“小修小补”网点32处,果蔬网点经营面积新增2000平方米。

  便民生活圈建设与城市更新工作相结合。“截至今年10月,北京已经建成一刻鐘便民生活圈501个,覆盖社区2280余个,服务人口990余万人。”北京市商务局生活服务业一处副处长宋志雷介绍,2025年,北京将实现便民生活圈全覆盖。

  “从体检到取証,不到10分鐘。”拿到新的驾驶証,王先生对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自助体检机赞不绝口,“全程语音提示,可对身高、视力、听力等进行现场检测。”

  位於北京南中轴地区的丰台区政务服务中心,7万平方米的空间内整合了23个专业办事大厅,企业开办、房屋买卖、结婚登记、医保社保等1600余个区级事项“一门办理”。為了方便群眾办事,中心设置24小时自助专区,428项市、区级事项全天候自助办理。

  “既要办得快,更要办得暖。”丰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刘楣介绍,除了政务服务,中心还能提供法律帮助、公証咨询、政策解读等便民服务。

  為群眾办事提“速度”,為民生服务加“温度”。近年来,北京持续完善市、区、街(乡)、村(居)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成政务服务中心481个,村居服务站7000余个,设置综合窗口2.5万个。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全程网办”。

  微笑是城市最美的表情,传递温暖也治愈人心。走进北京市12345市民热线服务中心,电话响铃声、热情回应声、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墙面上,一行大字格外醒目:“让您听到我们的微笑”。

  2019年,北京市把原来分散在各部门的几十个热线电话,融合成全新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赋予其“接诉即办”的新职能。供电供暖、垃圾分类、交通拥堵、邻裡纠纷……不管涉及何事何部门,隻需一个电话,就会有人主动联系,限时回復。

  “有了‘12345’,生活很踏实”“烦心事揪心事,有人听有人管”“贴心又暖心,就像身边带了个顾问”……群眾的口碑胜过金杯银杯。

  借助对热线的大数据分析,北京还积极推动改革从“有一办一”向“主动治理”深化。围绕群眾反映的高频共性难题,建立“每月一题”机制,近年来针对房產証难办、老楼加装电梯等60多个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既解决了群眾身边的关键“小事”,也攻克了城市治理的难点“大事”。

  北京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孙舫介绍,5年来,这条“滚烫”的热线共受理1.47亿件市民诉求,解决率、满意率分别达到96.5%、96.9%。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翻看今年北京公布的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清单:新增3岁以下普惠幼儿托位1万个、打造100个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间)、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8万套(间)……34个项目,涵盖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再到安全宜居各个领域。

  北京市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已坚持运行30余年,“年初立军令状、年底交成绩单”,年復一年,周而復始。“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隻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qichepinglun/2024/bjzgzlfzzcxzjmsfz_gzlfzdyx__83343.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