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热点

以产业向新助力经济向好(评论员观察)

2025-04-25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从新业态到新生态,从新赛道到新机遇,发展向“新”,能够引领潮流、赢得先机。“新”从哪里来?靠的是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给我订票,我想回中国重游,我已经开始想念中国了。”是什么让美国网红“甲亢哥”对中国念念不忘?极具现代感的生活场景和各式装备,无疑是重要原因。高铁飞驰,进出隧道高清直播信号不中断;送来外卖美食的,是从天而降的无人机;原地掉头、智能离车泊入,新能源车充满“黑科技”……“甲亢哥”直播镜头中的“实况中国”,新意无限,活力满满,引人入胜。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是支撑经济向好、成就创新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翻开一季度经济成绩单,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对消费端的扩容形成有效拉动。供需两侧的协同发力、动态平衡,不断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海尔展示的新品一体三滚筒洗衣机,上新后就迅速走红。这个产品,其实是厂商与网友共创的成果:网友“许愿”,企业“听劝”,“绿色工厂”实现量产。这也生动揭示了“供给升级—需求迭代—再创新供给”的良性互动。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经济增长从中获得不竭动力。

  从新业态到新生态,从新赛道到新机遇,发展向“新”,能够引领潮流、赢得先机。“新”从哪里来?靠的是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牵引的动能迭代,正以产业之新重塑发展逻辑,用供给升级打开需求空间,为高质量发展写下鲜活注脚。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从全要素生产率跃升中挖潜力。中国重汽莱芜工厂焊装车间内,2条柔性自动化车身焊接生产线小时即可完成,精度更好。传统产业的蝶变并非简单的设备更新,而是通过技术嫁接、管理重构,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跃升。加强科技创新,完善供给体系,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便能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新兴产业“蓄势加速跑”,从产业链生态重构中拓空间。以宁德时代为龙头牵引,福建宁德市积极布局、聚链成群,目前已有锂电新能源上下游企业80多家,跟锂电有关的产业链环节“应有尽有”,龙头企业80%的采购就近实现,链上企业也打开了发展空间。这些新兴产业的崛起,不仅创造了新供给,更锻造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上的新竞争力。

  未来产业“播种”,从全球前沿科创中辟赛道。上海启动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江西印发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行动方案,广东持续组织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旗舰专项……今年,不少地方加大研发经费支出,瞄准未来产业加快前瞻性布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今日的“无人区”,正是明日的增长极。

  产业向新、供给向优不会一蹴而就,是一场既考验创新智慧也呼唤耐心定力的比拼。传统产业转型中的阵痛、新兴产业培育期间的拉锯、未来产业探索中的困难,都要求我们保持信心、提升定力。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制度变革的“组合拳”,新质生产力必能从“星光点点”成长为“星河灿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澎湃动能。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版权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qicheredian/2025/ycyxxzljjxh_plygc__90977.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