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热点

时隔61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22-09-02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人民网哈尔滨9月2日电 (韩婷澎)61年前,陈昌林走进哈军工(现哈尔滨工程大学)成为空军工程系的一名学员。

  “姥爷,我现在就在您当年上课的教学楼,您一直挂念的屋檐上那排飞机,还在!一个骑兵后面有5架飞机,真的一点都没变!”

  今年80岁的陈昌林因为年轻时用眼过度如今视力受到影响,“回母校看看”是他最期盼却又无力完成的心愿,而此刻,他的外孙女正重走那条他最熟悉的路,她将用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和他讲述这个69岁校园的变与不变。

  涂晨语出生于航空世家,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舅舅舅妈都在航空领域从事科研工作,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涂晨语有浓厚的军工情怀,尤其爱听姥爷讲哈军工的故事。

  1961年,19岁的陈昌林学习名列前茅,他的高中教导主任建议他报考清华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被誉为“军中清华”的哈军工。

  “当时我国的军事装备落后,我励志学好军事科学技术,提高军事科学本领,报效祖国。为了这个目标,管不管吃穿,当不当军官,我都全力以赴。”陈昌林说。

  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陈昌林和晚辈提起当年的军校生活,总是少不了那些经典画面:“学员全部着军装,不管去上课还是去吃饭都要排队,即使两个人一起走也要并排走整齐,遇到其他队列要敬礼。每天早上都要出早操,内务要求严格,除了叠方块被,胡子要刮干净,鞋带要系整齐。”当年哈军工管理的“严格”,都成为他今天津津乐道的骄傲。

  1966年陈昌林毕业后,参加了靶机设计及系列发展的研究工作,参与领导了多个飞机型号的研制工作,多次立功授奖。陈昌林说,同届毕业的学员中80%都成为了行业的骨干力量,大家的共同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矢志不渝地攀登科技高峰,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这离不开哈军工的培养,不管大家在哪个岗位上,身上都流淌着哈军工血脉,传承着哈军工精神。”陈昌林说。

  虽然是第一次踏进哈工程的大门,但是涂晨语看到学校的教学楼却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能从屋檐上骑兵后方的装备分辨出哪一栋是姥爷当年就读的院系。走进哈军工纪念馆,看到一幅幅老照片、哈军工学员们工整的笔记,听到哈军工创建的故事,她仿佛穿越到了姥爷读书的那个年代。

  “60多年过去了,这所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学科专业更加丰富,教学设备更加完善,我们可以带着VR眼镜做智慧工厂的虚拟实验,这是姥爷那一代人无法想象的。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校一直没有改变,传承下来的财富。那一幢幢古朴恢弘的教学楼没有变,姥爷读书时的‘三严’教风没有变,传承下来的哈军工精神更是没有变。”涂晨语说。

  自入学以来,在很多老师口中都听到以这句话开头的勉励:“你们是自哈军工创立以来的第64期学员……”,涂晨语一听到这句话,心里就会涌起一阵激动,那是血脉传承的感觉,仿佛姥爷没老,就在她身旁并肩站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站在姥爷的肩上,要扛起祖国更远的未来。”涂晨语说。

  近年来黑龙江省着力做好培育壮大“新字号”等三篇大文章,制定出台《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及系列政策措施,显示出以数字经济引领…

  林海郁郁,绿涛阵阵,广袤的黑龙江处处展现勃勃生机。从麦浪滚滚的三江畔,到机声隆隆的生产车间;从专注创新的科技园区,到林海脚下的农家小院…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qicheredian/2022/sg61ncdhwjcln_42834.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