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观察

昧(mèi)旗(qí)又是什么梗?

2025-04-09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人民网成都3月26日电 (记者赵明妍)“面对困难,塞罕坝人始终咬紧牙关,一次次从头再来。”3月26日,在“木兰围场 常来常想”2025河北围场特色产业暨文旅招商推介会上,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办副主任温亚楠以一段动情讲述,带领全场观众穿越时光,共同见证了一片荒原蜕变为“地球卫士”的奇迹。

  “这片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和‘土地生命奖’的绿色海洋,曾是清朝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一部分。”温亚楠指着大屏幕上苍翠的林海,声音里透着自豪与感慨。她向大家介绍,“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可由于开围放垦、连年山火,沦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原。为了防风固沙,国家决定在这片荒原上建林场。1962年,369名青年从全国18个省(市)集结至此,打响了一场人与自然的鏖战。

  “零下43℃的极寒,年积雪长达7个月,他们在这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地窨子,这些只是第一道难关。”温亚楠细数往事时,语气坚定。她动情复述着老务林人刻在骨子里的誓言:“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

  63年风雨兼程,三代塞罕坝人只做了一件事儿——就是种树。112万亩人工林海在昔日荒漠拔地而起,这片绿洲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当之无愧的“绿色明珠”。温亚楠特别提到2024年除夕夜的动人一幕——塞罕坝职工代表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用一曲《我的家》,向世界展示“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的生态家园。

  温亚楠向四海宾朋发出诗意邀约:“锦城虽云乐,欢迎到我家!我真挚地邀请大家来到木兰围场,走进塞罕坝,和我一起见证有一种美叫作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这既是塞罕坝精神的生动注脚,更是河北承德围场向世界递出的绿色请柬。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着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qicheguancha/2025/m_m_i_q_q__yssmg__90126.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