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综合

关于灯(dēnɡ)也(yě)棵(kē)乡(xiānɡ)会有什么样影响?

2025-01-29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太阳升起,乡亲们穿上新衣,招呼左邻右舍,向弯口走去。今天是弯里连续第六年的“大团圆宴”,老辈子、小后生,六代同堂。

  今年的饭桌,摆在村口宋刚举家,作为“卧龙鲊”和“礼馍馍”两个非遗美食项目的传承人,宋刚举希望这餐饭,要吃到美味,更要吃到“年味”。

  从清晨忙到正午,宋刚举数了数案板上几十个锅碗瓢盆,朝院子里喊:“娃儿们,上菜咯!一人端一道!”

  53岁的宋刚举,是这一户的当家人。一大早就招呼全家,点火烧柴煮饭,搬桌椅摆碗筷。今天,弯里“大团圆饭”,就摆在他家院坝。

  香肠、腊肉、猪舌、酱鸡、豆干、粉条……宋刚举手中的刀“咔咔咔咔”不停,很快前菜切好装盘。他又站到灶台前,指挥二儿子好好烧火。蒸菜的柴火要稳,炒菜的灶眼里火要旺。

  自去年除夕确定今年大团圆饭在自己家吃,宋刚举自觉扛起“大厨”任务,时不时思考团圆宴席吃什么,才能“让大家吃到美味,更要吃到年味”。

  打头阵的热菜,是宋家拿手好菜——卧龙鲊。这是宋家祖辈传下来的特色菜肴,也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刚举是第三代非遗传承人。

  “我们小时候就吃这道菜,隔了几十年,还是要给乡亲们做这道菜。这道菜的传承,就是我们这里的年味标志。”

  宋刚举说,作为掌勺大厨,他采用的烹制方法和祖辈、父辈一样,“没有二次改良创造,给老人呈现记忆里的味道,让年轻人吃到老一辈的味道。”

  看着乡亲们不断入席,宋刚举再次清点厨房里的菜,一盘盘码在案板上。几十个盘子一字排开,吸引年轻人拍照,调皮的孩子嬉笑而来,宋刚举也会切一片“投喂”。

  话音落下,被喊成“娃儿”的80后、90后,排着队走进厨房,一人端一盘,传菜上菜,然后迎着老辈子们入席。

  开席前,还有固定的大合照全家福环节。负责拍摄的是宋刚举的侄女儿唐懿,大家对着镜头欢呼“过年好!”

  欢喜的是,一年一句的大团圆“过年好”,如约而至,让人温暖。遗憾的是,很多人没回村,今年只有4桌人。

  “最多的时候,我们坐了8桌,80多个人。”宋刚举告诉记者,吃大团圆宴的想法,是他提出来的。“以往都是家家户户吃转转饭,初一在我家,初二到你家,初三又到他家,吃得都差不多,但人总是聚不齐。”于是,他就提出“不如大家一起吃,把转转饭变成大团圆饭。”

  这个想法一呼百应。第一年,团圆宴就摆在他家院子里,坐了8桌。之后每年轮流转,满足承接条件的都能主动请缨。“谁家办,就谁家给钱,图个团圆热闹。”

  六年来,每次大团圆都是六代同堂。年龄最大的“先”字辈老人年龄已经八十多岁,是宋刚举的爷爷辈。年龄最小的后生,只有2岁,要把宋刚举喊“爷爷”。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jinriqiche/2025/gyd_d_n__y_y__k_k__x_xi_n__hysmyyx__86629.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