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综合

极目快评丨“栓Q”入作文不必过度紧张提高孩子文字审美能力是关键

2022-10-01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据媒体报道,河南许昌一小学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栓Q”,并有一段看不懂的歌词。事后学生“解释”才得知,那段歌词出自一首网络神曲。

  老师将自己遭遇发布到网络后,有人认为,网络流行语对学生的语言表达产生了冲击,可能影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人表示,学生毕竟才上小学,好好引导没什么大不了。

  据了解,网络词汇“栓Q”出自一位自学英语的博主之口,博主在视频中用英语说了“谢谢”,因发音不标准听起来像“栓Q”。这一发音被网友争相模仿,英文的本意是感谢,网友们也将其引申为表达“无奈”等其他情绪。诸如在一些场景,使用“我真的栓Q”,其实表达的并非感谢之意。

  网络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上述热词起源网络,经过广泛传播进入现实生活也早已是常态。诸如“YYDS ”“芭比Q了”“打call”“服了你个老六”“我不李姐”等等。

  网络语言在特定环境下产生,容易在具有相同网络背景的群体中传播,网友使用网络用语传递信息,类似古时人们“用典”的表达方式。一些网络语新奇、个性、含义丰富,在特定情形中使用,往往起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曾经在央视的春节晚会语言类节目中,多次出现网络流行语,而被观众称赞节目“接地气”。

  一些网络语言传播速度快,容易形成热词、网络流行语,这些网络词汇的使用,对部分网络群体而言,是构建群体亲密感和共情能力的纽带,是进行身份认同、区隔乃至管理的一种工具。

  而网络语言的另一个特点是,往往热度消退得也比较快,一些几年前流行的热词,如今已不再有人记得,今后“栓Q”可能也会淹没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

  我们大可不必忧虑“栓Q”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中。而更应该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对文字的甄别和审美鉴赏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jinriqiche/2022/jmkpg_sQ_rzwbbgdjztghzwzsmnlsgj_44001.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