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汽车

神武罗刹女网友会有什么评论?

2022-12-15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2000多年前,彝族先民将神圣火把带到了布拖坝子,此后,火把文化在此积演千年。随着1953年布拖县委建立,再度活跃起来。

  凉山建州70年间,脱贫攻坚的火种燃到了布拖,帮助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摆脱贫困,并以“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阿都高腔之乡”等名号吸引无数人的目光。

  2005年,阿布洛哈村村民且沙次干为了将家里的羊卖掉,只能将羊紧紧系在腰间,将身体倒挂在溜索去到对岸。他的身下,汹涌的金沙江宛如群狮嘶吼。这样的生活当地人过了许久。

  当脱贫攻坚的火点燃,这个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吉列子日回来了,带领乡亲们一起战胜贫困。2020年6月30日,杨保安开着乡村客运“小黄车”驶入阿布洛哈村,这个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迎来了历史性一刻。

  2020年6月30日,“金通工程”乡村客运班线开进布拖县阿布洛哈村,四川提前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客车。 俄底尔以摄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龙潭镇冯家坪村(现沿江村)。2018年7月,几根溜索和“铁笼子”组成的鹦哥溜变身鹦哥大桥,终结了全省的溜索时代。

  2000余公里公路,为古老的布拖带来新生活。且沙次干来到了西昌务工,每个月收入好几千块钱;一批批建材运到村里,草棚、土坯房变成小洋楼;一辆辆货车将马铃薯、荞麦运到远方。2020年,布拖县成功脱贫摘帽,8.2万余名贫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脱贫奔小康的步伐也由此开启。

  2018年,四川农业大学马铃薯种薯繁育专家王西瑶带着团队,手捧瓶瓶罐罐,在土地里挑选培育布拖乌洋芋。4年时光,他们将乌洋芋产量提高了30%,还繁育出“中国芯”的马铃薯种子,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

  世界最大特高压换流站——布拖±800千伏换流站矗立在木里镇,建成之后,白鹤滩水电站的清洁水电通过这里就可以送到东部沿海地区。张东摄

  在布江蜀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绿色泡沫板、黑色的喷嘴、蓝色的管子,1900万粒从小孔繁育,实现种薯更新换代,帮助农户年增产增收2.1亿元以上。同样在这里培育成功的,还有310亩试验蓝莓。

  如今,在拖觉镇高原蓝莓种植园里大规模的蓝莓基地已经初步建成,老吉村村民吉力么尔各靠着在蓝莓园打工,月收入可达两千多元。和她一样在这里工作的,还有8300余人。

  现在的布拖大地上,500亩附子、川续断等中药材产业化生长,“穿着裙子”的黑绵羊规模化养殖,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领头羊。布拖正高举产业火炬,追寻在乡村振兴之路上。

  布拖,一个彝语里“有刺猬和松树的地方”,《布拖县志》中,牛羚、小熊猫等珍稀动物曾出现于此。金沙江畔,丰沛的长江源水孕育了四川第二大天然湿地--乐安湿地。

  但多年前的乐安湿地,曾上演过一场激烈的“人鸟夺食大战”。20世纪60年代,当地群众为了填饱肚子,扛起锄头将湿地变粮田,湿地巡护员哈马日沙只能眼见着黑鹳伤心离开,无可奈何。

  2001年,四川乐安黑鹳自然保护区成立,一切发生了转机。地上的井字痕开始变淡,水质变得清澈,黑鹳重新飞回了哈马日沙的视野,同时归来的,还有黑颈鹤、红隼等鸟类。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冬天,在乐安湿地栖息的黑鹳近40只。

  数据更能展现布拖生态保护的决心,截至2021年底,当地实施天然草原改良3万亩、退化林修复1.3万亩、人工种草生态修复1万亩。布拖,正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添砖加瓦。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SUVqiche/2022/swlsnwyhysmpl__47255.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