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推选

阿尔茨海默病筛查呼声高涨世界卫生组织却泼了盆冷水但中国必须先行!

2025-08-29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Alzheimer’s disease,AD),全球最常见的痴呆原因,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隐形海啸”。根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1.39亿人罹患痴呆,其中大多数是阿尔茨海默病。

  1968年,英国学者、世界卫生组织顾问 James Wilson 与瑞典医生 Gunnar Jungner 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发表了经典报告《疾病筛查的原则与实践》。在那份薄薄的小册子里,他们提出了“十条黄金标准”——什么样的疾病才值得全民筛查:必须是重大健康问题,要有早期可识别阶段,要有可靠检测方法,要有足够诊疗资源,成本必须合理……

  半个多世纪过去,这十条原则依然是全球公共卫生界的最高准则,被誉为“筛查圣经”。癌症、心血管病的早筛项目,几乎都要先过这一关。

  3、检测方法可行:血液 p-tau217/Aβ42 检测已获 FDA 批准,准确率媲美 PET、脑脊液检测;AI 与蛋白组学进一步提升预测能力。

  新药能清除淀粉样蛋白,延缓认知下降 27%–40%,但效应有限,仅延长几个月功能,且伴随严重副作用(脑水肿、出血,尤其是 APOE ε4 携带者风险更高),对于无症状人群,更没有证据证明“提前治疗”能带来收益。

  新药如 Lecanemab,年费用约2.65万美元;2023年美国痴呆总成本3450亿美元,预计2050年突破 1万亿美元,中国更高;全民筛查只会让成本进一步飙升。

  要,而且要坚决做!我们有足够的底气与智慧,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成中国式的可能。所谓条例,并不是限制我们的框架,而是被突破、被改写的起点。

  阿尔茨海默病坚决不能等到确诊后再就想办法,现在全球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案。我认为这是必须要提前布局的国民健康工程。

  越早识别、越早纳入管理,哪怕当下特效药有限,也能通过危险因素控制、生活方式处方与认知干预,把发病与失能“往后推”。

  当血液标志物(如 p-tau217/Aβ42)、AI 数字标志物已能高效识别风险、自然史已被清晰刻画时,延迟一天意味着让个人、家庭和医保多承担一天不可逆的成本——这就是早筛的硬核价值。

  先用低成本(如AI 数字标志物)、微创、可及的血液检测与简明量表、家族史/合并症信息,迭加算法评估,完成第一道“风险分拣”。

  最后把确诊与高风险个体纳入长期随访与干预闭环——生活方式与血管危险因素达标、认知训练与照护规划、定期复测生物标志物与功能量表、视窗期内对接药物与临床试验。

  这样的路径有三点好处:让每一次筛查都导向决策而非焦虑;让每一份报告都连向干预而非等待;让有限资源精准投入真正获益的人群。

  “早筛”不再是可选,而是国家战略的主旋律。2024年12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15个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明确将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系统,推动筛查、早期干预、规范诊疗与照护一体化发展。

  到2030年,全国将基本建立起预防、筛查、诊疗、康复、照护“五位一体”的痴呆防控体系,形成体系化防线。这说明,我们已经站在“早筛起跑线”上,每一步实质行动,都是把“失能”往后挪、把“悲剧”往前拦。

  当“精准筛查、有效承接、闭环管理”成为现实,早筛才不只是口号,这是我们中国人今天必答的命题!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qichetuixuan/2025/aechmbschsgzsjwszzqplplsdzgbxxx__96377.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