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推选

寒(hán)戏(xì)这件事可以这样解读吗?

2024-01-01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截至2023年12月20日,全国300城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约12.2亿平方米。图片来源:克而瑞)

  2023年12月28日,杭州市第14批次集中供地成功出让,在所推6宗地块中,有4宗高溢价成交,共计揽金68.7亿元,平均溢价率19.0%,整体热度有所提高,这也是当地取消地价上限后进行的第2次土拍。

  自当年9月底以来,22座集中供地试点城市已有包括杭州市在内的18座城市取消了土拍地价上限,多座城市的土拍热度有所复苏。尽管如此,2023年,全国土地市场表现仍较为平淡。

  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0日,全国300城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约12.2亿平方米,较2022年同期下降了21%;全国土地总成交金额37504亿元,和2022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8%。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在此背景下,2023年,全国百强房企有半数未拿地,央国企仍是土地市场的拿地“主力军”,仅有滨江、龙湖和伟星等少数民营房企拿地入场积极。

  克而瑞研报分析称,2023年,房企谨慎、收敛的投资态度贯穿整年,投资总量同比持续走低,这一基调或仍将延续至2024年。“房企投资主要受限于两大方面,一是资金的流动性,二是未来市场预期,在两者暂未迎来好转之前,拿地意愿将保持弱复苏。”

  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0日,全国300城土地市场成交建筑面积约12.2亿平方米,较2022年同期下降了21%,较2021年降幅收窄5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土地市场成交规模同比降幅维系在两成左右,总成交规模刷新近十年新低。”

  记者注意到,2023年,各能级城市土地成交面积均不及2022年同期水平。其中,一线%;二三线城市方面,成交规模分别同比2022年同期下降了18%、21%。以二线城市为例,成交规模大多同比为负,且近半数同比降幅在20%以上,宁波市、合肥市、青岛市等城市降幅更是在50%以上。

  与土地成交规模变动趋势一致,2023年土地市场成交金额较2022年同期也明显收缩。截至2023年12月20日,全国土地总成交金额约37504亿元,和2022年同期同比下降了18%。

  对此,克而瑞方面分析称,主要是由于自2022年年末以来土地市场持续遇冷,导致地方政府在供地端更加谨慎,需求端企业拿地意愿也显着收缩,土地成交多为底价成交。

  值得注意的是,从自然资源部2023年9月底建议取消地价上限以来,在22座集中供地试点城市中,已有18城取消土拍地价上限,多座城市的土拍热度有所复苏。例如,12月12日,杭州市首次实行土拍自由竞价,除临安区滨湖新城地块因故提前终止出让外,其余9宗全部成交,5宗溢价、4宗底价,溢价率最高达到38.3%。

  合肥市也在取消地价限制后,接连出让了多宗高溢价地块。2023年11月2日,合肥市集中出让的5宗地全部成交,其中滨湖区BK202305号地块和包河区BH202310号地块均吸引10余家房企参拍,最终溢价率分别高达44.9%和34.0%;此后的11月20日,合肥市再度出让3宗地块均溢价成交,其中经开区JK202306号地块、瑶海区YH202310号地块溢价率均超过15%。

  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在政策调整前的2023年7—10月,22座集中供地试点城市住宅用地成交溢价率持续下行。而在多数城市取消限价后的11月,22城住宅用地成交溢价率为7.2%,较当年10月提升2.8个百分点,较2023年1—10月提升0.8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6个月的下行态势。

  “除上述城市外,南京市、武汉市、重庆市、郑州市、厦门市等地也于2023年11月进行了取消地价上限后的土拍,但普遍底价成交,土拍情绪尚未改善。”中指研究院研报分析称,整体来看,取消限价带动少量核心城市优质地块土拍升温,但分化仍在非核心地块多底价成交。同时,房企投资布局仍审慎,地王数量有限。

  纵观2023年,上海市依旧坐稳全国土拍市场成交金额的“头把交椅”。据中指研究院统计,上海市4批次集中供地共推出73宗涉宅用地,其中成交72宗,成交规模达889.6万平方米,土地出让金总计约2200亿元,位居全国出让金总额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土地市场总体降温的情况下,2023年,上海市成交楼面价平均为24733元/平方米;平均溢价率为5.83%,高于2022年2.57个百分点,这也让上海市成为房企的“兵家必争之地”。

  尽管如此,央国企依然是上海市土地市场中的拿地“主力军”。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央国企拿地金额合计占上海土拍总成交金额的55%。从拿地宗数来看,招商蛇口、保利发展、华润置地拿地最多,分别为6宗、5宗和5宗。而从拿地金额来看,华润置地、中海地产分列一二,分别为244.4亿元和240.2亿元。

  而放眼整个长三角地区土拍市场,表现最为突出的则是有着国企背景的绿城中国,以约440亿元的拿地金额实现领跑。2023年12月28日,杭州市迎来2023年最后一轮土拍。绿城中国连夺2宗地块,一宗为湘北单元XSCQ3101-03、05地块,以12.08亿元竞得,溢价率21.66%;另一宗为杭州运河新城单元GS1003-01地块,以16.14亿元拿下。

  在半个月前的2023年12月12日,2023年杭州市第十三批次土地出让“开锣”,绿城中国同样是最大“买家”,共计挥金74.14亿元将4宗地块收入囊中。其中,竞价轮数最多的拱墅区石桥地块最终由绿城中国以总价10.16亿元竞得,成交楼面价18537元/平方米,溢价率为26.84%。

  这也正是2023年全国土地市场的缩影。中指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TOP100企业拿地总额约10855亿元,拿地规模同比下降6.6%。同期,拿地金额TOP50、TOP100中七成以上为央国企,民营房企拿地十分谨慎,经营信心仍未改善。

  中指研究院研报分析称,央国企利用现有资金优势,大力向高能级城市聚集。中海地产、保利发展等全国性龙头企业仍在多个重点城市广泛布局,央国企参与热度较高,重点城市拿地金额TOP10房企中有半数以上为央国企。

  “央国企占主导的格局的确在当下表现明显,并且这一态势预计在2024年也不会发生改变。一方面是由于不少头部民企近几年面临较为严重的资金压力,导致在土地市场上拿地能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则由于不少地方性国企‘兜底’土地出让现象明显。”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进一步阐释道。

  在2023年拿地金额TOP10房企中,“杭州一哥”滨江集团成为了民企“独苗”,这与其长期深耕杭州楼市的战略密不可分。

  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25日,滨江集团总共拿地32宗,其中杭州市26宗、金华市2宗、湖州市2宗、南京市和宁波市各1宗,拿地总金额约560亿元,权益投资242亿元,新增货值超过1000亿元。其中,滨江集团仅仅在杭州市获取的土地就达26宗,占总数的八成以上。

  部分房企在土拍市场踊跃拿地,离不开销售端的稳定。在2023年度媒体会上,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透露,截至当年12月25日,滨江集团已完成销售额超1512亿元,现金回笼超过720亿元,这一数字是滨江集团成立31年来的最高值。

  2023年,在全国土地市场表现较为突出的“黑马”民营房企还有伟星房产。2023年12月12日,经过12轮竞价,伟星房产以12.53亿元的价格竞得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单元地块。而早在当年的4月和8月,伟星房产分别以9.97亿元和15.78亿元的价格,竞得萧山区义桥镇及滨江区浦沿单元地块。

  记者了解到,伟星房产此前一直深耕安徽省房地产市场,在芜湖市和马鞍山市打造了诸多地产项目。近年来,伟星房产逐渐走出安徽省内的“舒适圈”,在南京市、杭州市和合肥市等强二线城市“跑马圈地”。

  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伟星房产新增土地货值322.4亿元,其新增货值的规模,超过了保利置业、金地集团等多家知名房企,位列新值货值TOP100榜单第15位。

  对于未来房企的发展态势,戚金兴表示,要避免被“流弹飞弹”打伤,只有主动卧倒、匍匐前进。“主动卧倒的战略就是要稳。一方面要稳规模,2024年滨江集团的销售目标还是在1000亿元以上,名次要在全国15位以内;另一方面要稳比例,销售总金额占全国总销售额的1%或以上。”

  “同时,在开发比例上,保证杭州市占比60%,杭州市外的浙江省占比30%,省外则不超过10%。如果没有这个比例,过去5年滨江集团也‘没了半条命’。还要稳今后的拿地金额和比例,未来几年要稳在销售额的40%以内。”戚金兴感慨道。

  克而瑞研报分析认为,房企谨慎投资的主旋律仍将延续至2024年。“由于一二线城市以其较高的门槛将中小房企拦在门外,龙头房企的优势将持续放大,未来优质土储将更高比例地集中于龙头房企手中;城投公司投资力度或将持续收缩,但仍有部分托底需求;民企的投资则更依赖于市场整体的复苏情况,需要更长的修复期。”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qichetuixuan/2024/h_h_n_x_x__zjskyzyjdm__66894.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