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观察

中加多条直航航班有望近期增班

2025-01-09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中新社多伦多10月30日电 (记者 余瑞冬)经中国与加拿大民航部门多轮磋商,中加双方航空公司已正式启动直航增班工作。据中新社记者了解,中方各相关航空公司提出的直航增班申请正待加方民航部门批复,中加之间多条直航航班有望从11月中旬起增班。

  加交通运输部门近日披露,自10月24日起已经撤销2022年2月3日出台的“中国大陆航司每周飞往加拿大总计不超6个往返定期客运航班”及“禁止北京直飞加拿大客运航班”等限令。记者30日向多个渠道核实,中加直航将以分阶段增班形式逐步争取恢复。中方各相关航空公司已按照现阶段分配额度积极提交增班申请。

  据记者了解到的各航司增班计划,东方航空、南方航空、海南航空拟增加多伦多分别直飞上海、广州和北京的航班。中国国际航空、四川航空、厦门航空则拟增飞温哥华直航中国国内城市的航班。

  一些票务代理机构已开启部分11月中旬中加直航增飞航班的预售工作。这意味着,如果增班申请顺利获批,计划年末圣诞、新年季进行中加间旅行的乘客将受益。

  另外,加拿大航空公司10月30日正式公布,将从12月7日起将温哥华—上海直航增至每日一班,从2025年1月15日起恢复温哥华—北京每日一班直航。加航负责收益与网络规划的执行副总裁兼货运部总裁加拉多(Mark Galardo)表示,此举体现了这些市场在加航全球网络中的重要性。

  此次加方解除加中直航限令之前,两国间的客运直航处于每周加方航空公司执飞4班、中方航司执飞6班的状况。中方航空业人士对记者表示,此轮直航增班计划若顺利获批,中方航司每周执飞总班次仍不到20班。相较于疫情前中加直航班次,现阶段计划的航班恢复率并不算高,但仍属一个好的开端,期待中加航空运输市场尽早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完)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qicheguancha/2025/zjdtzhhbywjqzb_85519.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