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二手

手足情插曲为什么会上热搜?

2025-05-19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为了应对两岸关系的重要问题,马英九曾经提出了一个非常暧昧的概念“三不主义”。他的意思是,台湾不认同回归,但也不会独立,处理两岸问题不能动刀动枪。

  到了新世纪,马英九突然态度大变,提出了他的“新三不”构想,让台湾政坛都为之一震。那么,从三不政策,到马英九的三不,新三不,这些概念中究竟隐藏着什么玄机?对两岸统一事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熟悉近代历史的朋友对这个提法应该比较熟悉,因为它就是建立在蒋经国的三不政策之上的。当年中美建交让台湾大失所望,觉得自己被老大哥抛弃了,在此背景下,蒋经国提出了所谓的“三不政策”。

  他拟订的“三不”,本身就包含有一种非常消极的态度。他表示,台湾不会和大陆讨论“统一”这个问题,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不会再有进一步的接触,最后一点图穷匕见,他表示绝对不会向大陆妥协。

  蒋经国提出这一概念的时候,大陆正在积极修复两岸关系,不断释放出友善信号,也非常明确地表示,绝对不会对台湾动用武力,会给其考虑和适应的时间。

  眼见大陆政策松动,台湾民间呼吁开放的声音越来越大。一些很有影响力的社会名人也纷纷出面,向对岸和蒋经国喊话,希望能够不计前嫌,重新考虑两岸的关系。当年国民党元老廖仲恺的亲儿子,就给蒋经国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劝和信,希望一切能从长计议。

  遗憾的是,蒋经国开始装聋作哑沉默以对。反倒是不在台湾的宋美龄,充当了当局的传声筒。她以长辈的口吻驳斥了这封信里的内容,还搬出当年蒋介石和廖仲恺的关系,明确反对两岸进一步沟通。

  宋美龄表示,无论是原住民还是后来进入的国民党老兵,都已经对台湾有了国家的认同感,不可能再接受中共的统战政策。

  虽然刻意回避了这件事,但蒋经国内心还是备受煎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大陆也看透了他这种首鼠两端的心态,并没有逼得太紧。

  在此之后,大陆继续推行和平友好的对台政策,并身体力行地做了很多缓和关系的实事,台湾民众触动很大,特别是被封禁在岛上多年不得回家的老兵,思乡之情尤为急切。

  当时台湾正在大搞戒严,完全封锁了和大陆来往的渠道,这样的政策随着时间推移,早已成为束缚台湾发展的绊脚石,民间质疑和批评的声浪越来越高。

  真正让三不政策松动的,是发生在1986年的一件大事。当时,一架客机从曼谷起飞,行驶过程中飞机突然偏离航线,在途经香港的时候,飞机突然调转方向,直接降落到了广州。

  这件事在台湾立刻引发了轰动,驾驶员叫王锡爵,这次改道就是为了逃离台湾,重新回归大陆。和他一起参与此次行动的还有其他几名机组成员,几人公开表示,自己要回家见亲人。

  王机长曾经是国军的空军飞行员,战争年代也立下过不少战功,解放战争后被迫和部队一起撤退到了台湾。

  因为这架飞机上还有22万磅的货物,大陆立刻联系到货机所属的台湾华航公司,让他们派人过来处理货物和飞机的事。同时明确表示,会尊重王机长等几名投诚人员的意见,允许他们留在大陆。

  因为涉及两岸关系,公司不敢自己决定,立刻向交通部汇报了情况。彼时的部长还是连战,他听完电话后久久没有出声。华航高层足足等了2分钟,才听到对方传来的答复,不要把这件事和政府扯上关系。

  为了把事情的影响力降到最小,台湾当局对外表示,这只是华航公司内部的事,政府不会参与处理。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尽量回避和大陆官方接触。蒋经国很聪明,他知道一旦台湾派人前往大陆,立刻会被媒体写成两党谈判。

  蒋经国一面尽量让自己脱身,一面找到华航在英国的保险公司,以及国际红会,希望借助国际民间力量给大陆施压。

  我们的民航局也知道台湾的小心思,立刻发电表示,这只是民间航空领域的问题,不涉及政治,只需要双方派出人员一起来沟通处理。

  这番以退为进的发言给了蒋经国很好的台阶,既然有了大陆不涉政治的保证,他也选择了各退一步,派出12名党员成立了处理小组,流露出派人来大陆的意图。

  他的这一举动在高层内部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顽固派表示,必须坚持三不政策,决不能派人员前往。但年轻一辈却不赞同,表示如今时代变了,不要老是把事情和政治挂钩。

  经过激烈讨论,台湾当局还是觉定由华航派人前往大陆,这一举动,也从事实上打破了固若金汤的不接触政策。

  当年这件事在台湾闹得很大,其实蒋经国非常不情愿让步,但民间的指责让他脸上挂不住了。加上反对派希望借此事动摇国民党统治的根基,如果继续从前僵化的不接触政策,国民党可能连位子都做不稳了。

  这件事情的背后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势力,那就是美国。前文中已经提到,中美恢复了外交,这次事件美国也暗中出手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他们希望两岸能够进行沟通。

  所以即使蒋经国多次暗示他们不要插手,但美国还是通过英国,间接给台湾施加压力。台湾当局很快就意识到,如果这件事继续拖下去,未来还会出现更多不可预测的风险。所以他们才必须当机立断,尽快解决这件事。

  如果说华航事件给两岸关系重启开了个好头,那么大陆后来的一系列举动,则更加坚定了台湾人民回归的信心。

  在文化艺术方面,两岸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大陆很多近代知名作家的作品,都像雨后春笋般在台湾市面上大量出现。比如阿城的“三王”系列小说,一度成为了台湾的热门畅销书。

  我们发行很多的音像制品,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台湾,民间还出现了专门搜集整理这些影像资料的组织。

  文化影响是一个流动且多向的概念,随着大陆的文化在台湾四处开花,台湾的民间文艺也开始影响到大陆,比如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邓丽君,就成为了无数大陆人的女神。

  更有意思的是,虽然台湾当局一直坚持不接触政策,但民间的商业贸易却一直没有中断过,这条暗线年代到时候,有媒体就报道过此事。

  从统计数据上看,大陆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大,仅1985年的前11个月,两岸贸易额就达到了70亿港币。

  后来主政的马英九,在旧“三不”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概念,被叫做“新三不”。2018年的时候,马英九的这一概念正式成形,与旧三不不同的是,他将不统一的概念更换成了“不怕统一”。这一字之差可谓是天渊之别,“不怕统一”背后隐含的意思是,可以考虑统一。

  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两岸关系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台湾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讨论“统一”问题了。

  作为台湾曾经的一把手,马英九很了解大陆的态度,以及两岸这些年因为政治原因走过的弯路。他非常清楚,台湾是永远不可能脱离大陆影响的,唯有依靠这个坚强的后盾,台湾才能越来越好。

  他在位的几年时间里,两岸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比较良性的阶段。遗憾地是,2014年他离开了领导岗位,台湾又重新笼罩在“不统”的阴霾中,社会发展遭到了严重打击。

  在这一背景下,两岸之间的关系变得极其敏感,很多沟通和协商的渠道被重新被关闭了。特别是台湾当局,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对大陆抛出的橄榄枝冷淡回应。与此同时,台独势力又开始冒头,我们苦心经营多年的和平发展策略眼看就要付之东流。

  一旦真的回到戒严时期的那种剑拨弩张的状态,“三不”中的不武统这一构想恐怕就难以保证了。面对这样的情景,马英九心里也很着急。

  2015年的时候,他特意引用了一句名言,世界上所有的关系,都是“分久必合”。以此来提醒台湾当局,要搞好和大陆的关系,不要老做一些亲者痛仇者快的糊涂事。

  当年年末,我国领导人在新加坡见到了马英九,双方再一次提到了影响深远的“九二共识”,马英九深表赞同。会谈中,双方还亲切握手,这重要的一幕被媒体眼疾手快抢拍下来,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酝酿几年后,马英九终于提出了他的“新三不”,再次给当局提出建议,希望两岸能够携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ershouqiche/2025/szqcqwsmhsrs__91974.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