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资讯

有关姚芊羽男友是真的吗?

2022-12-19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机关青年发起第二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活动,走访上海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余名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在跨越年代的对话中感悟初心使命,在老一辈的峥嵘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脚踏实地、善作善成,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共同奏响“青春心向党,一起向未来”的澎湃和声。即日起,澎湃新闻陆续推出第二期“党旗下的青春”初心寻访系列稿件,追忆风华岁月,重温初心故事。本篇关注曾任高校“掌门人”的资深媒体工作者秦绍德。

  【人物简介】秦绍德,男,生于1947年,198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兼总编辑、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社联第六届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中国新闻史、宣传心理、舆论、报业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的研究,曾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多卷本)、《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的撰述,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与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着作有《上海近代报刊史论》、《宣传心理学》、《舆论生态和主流媒体》等。

  今年,是秦绍德入党的第40年。他是资深媒体人,也曾是高校“掌门人”,视亲历时代发展为幸事,以推动改革攻坚为己任。在他看来,潮流变局里更要挚守初心,奋进征程中更当勇担使命。

  “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那一代青年人,将入队、入团、入党视为“人生三件大事”。在英雄模范人物的激励、鼓舞、熏陶之下,18岁的秦绍德一进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对秦绍德而言,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人,是雷锋和焦裕禄。

  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蔚然成风,各种文艺形式的学雷锋主题活动百花齐放。同年,还是高中生的秦绍德不仅已经看完了雷锋日记,还在班级的话剧节目中被选中饰演雷锋,当时的他将这视为无上的荣誉。经过不眠不休的刻苦练习,他所呈现的雷锋形象被伙伴们点赞道“很像雷锋本人”。

  1965年,焦裕禄的事迹被新华社采访报道,当时已经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学习的秦绍德对相关报道印象非常深刻,他还专门收听了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穆青的采访录音。录音中,记者伴随着讲述而落泪,收听的青年们也为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秦绍德和他的伙伴们就在这样感人的事迹中成长起来,共产党员的形象在他们心目中愈发伟岸。“作为追求进步的好学生,我无论如何都要入党。”秦绍德表示。

  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秦绍德的入党过程经历了一些波折,但这段坎坷也是不可多得的磨练。大学毕业后,秦绍德到了青海,从中学教师开始做起,后来到了当地教育局,再到当地一所新筹备的大学,无论在哪里他都兢兢业业。那时青海的生活还是很艰苦的,“70%是杂粮,30%是面粉”的生活在秦绍德心中深深烙下了记忆,9年的高原生活,让他觉得和群众挨得更近了。

  “我的入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经历,经过在青海的锻炼,入党是顺理成章。”1982年,35岁的秦绍德终于实现了入党的心愿。

  退休后,秦绍德经常提到的一个观点是“我们这一代人比下一代幸运”,这令大家感到疑惑。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愈发改善,经历过艰苦岁月的老人却称自己“更幸运”,原因何在?秦绍德给的答案是,因为他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

  望着如今基础设施完备、交通四通八达、拥有2500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秦绍德说,上海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变化不止发生在上海,回到记忆深刻的西宁,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也让他叹为观止。“如果没有经历过中国这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你难以相信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迸发出什么样的活力,这是最有说服力的事实。”秦绍德由衷地感叹。

  发展和改革往往“并蒂而生”。 秦绍德在《解放日报》和复旦大学的任职经历,就打上了热血澎湃改革年代的烙印。

  在《解放日报》担任总编辑期间,秦绍德主持了《解放日报》的扩版工作,扩版不是简单的内容迭加,而是既要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内容需求,还要实现吸引广告投放的效益提升。此外,秦绍德也参与了《解放日报》《新闻报》《劳动报》的合并工作。当时对于报刊合并,很多人抱有疑惑和观望的态度,解放日报社大胆探索市场经济下报业发展的规律,大胆启用年轻同志,开辟了一块适合市场经济、完全面向市场的“试验田”,创建了一份适用于都市白领的《申江服务导报》。这份报纸以内容见长,生活类信息较多,办报队伍专业素质高、拥有充分自主权、市场定位明确,仅用了三个月,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报人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在《解放日报》的日子里,秦绍德带领报社履行了市委机关报的责任,报道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1996年下半年,《解放日报》开始为香港回归做预热报道,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正式回归祖国,《解放日报》编辑部也忙得热火朝天。在商议版面设计方案时,秦绍德认为,“香港回归是几百年都碰不到的、要载入史册的大事”,要有所突破。在《解放日报》党委会、编委会、夜班编辑的合力决断下,一张特殊的版面诞生了:新华社拍摄的香港回归新闻图片占据了头版1/3版面,编辑部群策群力想出的八字标题“香港今回祖国怀抱”横亘其上。这张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报纸,在众人对它抱有的“历史性”的期待中,一上市便被抢购一空。如今回忆当时的场景,秦绍德仍觉得津津有味。

  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任上,秦绍德也经历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据光明日报报道,1998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985工程”正式启动,分期开展。

  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对国家发展有着深远意义。1999年1月,秦绍德出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其间参与了院校合并、扩校扩招等重大改革。在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的过程中,秦绍德提出了“融合”的概念,即学科的融合和人心的融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新闻学出身的秦绍德跑遍了上海医科大学所有医科院系、附属医院,做了不少工作,使合并工作有序向前推进,才有了现在多学科结合发展、学生不分你我、干部管理平衡的融合发展态势。

  2005年,复旦大学迎来了百年校庆,提出了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复旦大学在教育部的支持下,率先试验了自主招生改革,让学校扩大了自主选择学生的权利。同时推进的还有本科生培养的通识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学生们跳出了应试教育的窠臼,打开了对各个学科的视野,通识教育的概念也越发普及。

  作为资深的新闻工作者,秦绍德时刻关注、观察着新闻舆论工作的形势变化。他认为,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的进步,引起了新闻传播生产方式的改变,传统媒体面临着转型的艰难时刻。一方面,新闻的传播方式趋向于多渠道、全天候,对新闻的生产提出了速度快、质量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新闻媒体生存的基础不再是简单的发行和商业广告盈利,可以预见将要进入漫长的转型期。对此,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推动多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多媒体共同发力,将新闻生产的多样化产品放到多样化的媒体上表现,适应大众的多元化口味,媒体人也要坚定信心、转变观念,走出新时代媒体的破局之路。

  在宣传工作方面,秦绍德认为,舆论场之间的关系是无法割裂的,首先要了解舆论场上群众的呼声,宣传语言要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其次要抓住群众需求,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同时,对待复杂的国外舆论,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宣传工作者必须重视对舆论的调查研究,并对舆论加以引导和影响。

  “对于国内外形势,一定不要只看当前,要看长期。”秦绍德认为,从历史看,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未来看,我们正处于新征程的起点,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正因为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坚强有力,谋划长远,统筹国内国际大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充满希望的。

  今年是秦绍德入党第40年,作为从年少赤诚一路走来的老党员,他对青年党员也提出了希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秦绍德给青年党员的第一条希望,是“一定要不忘为国为民的初心”。他表示,自己从西部走来,深深知道那个地区曾经有多落后,老百姓曾经有多困苦。无论城市的生活条件多么好,一定不要忘记边远地区的群众,“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一定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初心。”

  “我给青年党员的第二条希望,就是要牢记使命,锻炼坚强的意志力。”秦绍德表示,目前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党员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党的百年奋斗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只要全党同心同德,就一定能够克服艰难险阻,赢得新征程的新胜利。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qichezixun/2022/ygyqynyszdm__47487.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