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热点

杨氏模量的测定怎么回事?

2023-10-08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今年,随着电影《长空之王》的上映,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试飞员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那么,在现实中,试飞员的真实面貌是怎样的呢?《吾家吾国》主持人王宁对话新中国第一代空军试飞员,今年已经88岁的王昂,电影中惊心动魄的情节对于王老来说,很多都是亲身经历过的真实故事。

  王昂1935年出生于上海,新中国成立前,他的父母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他们在隐蔽的斗争中时常奔波忙碌。王昂从小就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的磨砺培养了他自立、沉稳和勇敢的性格,而这些恰恰正是试飞员需要具备的素质。1958年,航空部门首次选送大学毕业生到航校学习飞行,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飞行技术的试飞员,王昂就是当年第一批被选上的大学生。

  王昂:有的人对不知的未来是恐惧,我感到是很新鲜。对这个飞机每一样新的技术都能第一个去试验它,这一点非常吸引我,也促使我去学习,只要你去追求,永远有学不完的东西。

  1970年6月28日,是王昂难以忘怀的一天。他如往常一样驾驶歼-6飞机进行飞行训练。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飞机突然大幅度的纵向飘摆,摇摇欲坠。王昂回忆,他当时双眼已经模糊,但隐约能够看到,仪表板上显示的飞机高度正在迅速下降,指针在表盘的两端急速摆动,如果继续失去控制,结果将是机毁人亡。在减速之后,危险暂时解除,然而当他驾驶飞机准备全速返回机场时,纵向摆动又鬼使神差般地出现了。

  王昂:慌有什么用呢,单座的歼击机试飞员是没有任何人可以救你的,只能你自己救你自己,你把最佳的时机错过,你就犯错误,犯错误就要摔飞机。后来意识到跟速度有关系,速度不能超过500。所以这样慢慢安全落地,尽管是这样,这架飞机回来以后,襟翼撕裂了,机翼也是永久变形了。

  歼-8定型试飞,是王昂试飞员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1977年6月13日,王昂驾驶歼-8冲上云霄,这天他的试飞任务是,确定歼-8高空加力的边界。那一天,王昂驾驶歼-8顺利地飞到了17000米高空,他按计划打开加力,飞机却完全失去动力,从万米高空中急速下降,王昂努力控制飞机姿态。

  在命悬一线的生死时刻,王昂一心只想着怎么保住飞机、完成试飞任务,因为这架歼-8的背后凝结着无数航空人的心血和希望。1980年初,歼-8白天型飞机最终设计定型,也是在这一年,王昂被中央军委授予“科研试飞英雄”的荣誉称号,获得一级英模奖章。

  王昂:这个转速马上降到了空转转速,不到两秒钟另外一发好的发动机也“砰”一下,两个发动机都停了。

  王昂:启动不了。启动左发,本来在停车位,放到慢车的位置上,然后点火,点火同时也补氧,应该说发动机就应该启动起了,但是没有,毫无表现。启动右发,还是不成功,来回倒。始终启动不起来。

  王昂:我们国家那个年代比较困难,虽然在飞这个科目的时候,歼-8已经有四架飞机可能飞了,但是也仅仅是四架。跳伞跳了,你人安全了,飞机没了,这个是我们要考虑的。

  《吾家吾国》主持人王宁对话新中国第一代空军试飞员,今年已经88岁的王昂,电影中惊心动魄的情节对于王老来说,很多都是亲身经历过的真实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qicheredian/2023/ysmldcdzmhs__62454.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