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快讯

AIor耳机只能是一道单选题么?

2025-03-14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前些天,在公司跟同事一起看小米发布会,他们一个个都盯着超跑跃跃欲试,而我(因为经济实力)只能点头微笑,仿佛镇定地表达对新耳机更感兴趣(扶额苦笑.jpg)……

  官方自夸小米 Buds 5 Pro 为“4000 元以内音质最好 TWS 耳机”,拥有无损音质、深度降噪,以及一些 AI 功能。

  Buds5 Pro Wi-Fi 版本搭载了骁龙 S7+音频平台,是目前唯一支持 Wi-Fi 功能的蓝牙耳机芯片,但主要还是服务音频传输速率。

  耳机支持高通 aptX Lossless 编码,该协议支持传输 16bit/44.1kHz 音频,这也是 CD 唱片和主流音乐平台里无损音乐(绝大多数)的规格。

  其实,TWS 耳机自开始就少不了 AI 算法——处理音质、优化拾音、环境分析、智能降噪等等。

  但今天我们讨论的 AI, 意味着让耳机去做一些更时髦的任务:给打工人翻译、整理速记、唤醒智能助手。反而TWS 原本的“三要素”——佩戴、音质、降噪成为了AI耳机的短板。大众默认和市场成熟的产品形态和标准,却成为了让产品 AI 化的桎梏。

  比如字节 Ola Friend、Cleer ARC3、小度G108 等选择了耳挂或者耳夹式。虽然相比入耳式更能成为一个“随身 AI”,少了很多压迫和异物感,能长时间佩戴,但是被动降噪几乎没有,音质也会因为开放式设计,低频泄漏严重。

  也有AI耳机选择了入耳式的外观形态。比如 iKKO ActiveBuds AI、科大讯飞 Nano+、飞利浦 8 号。降噪上用了主被动降噪结合,有几款官方标注的极限降噪深度能达到 45db,效果还不错——但音质又拿不出手了。

  iKKO ActiveBuds AI 售价1899,不便宜了,蓝牙解码协议只支持到 AAC、SBC,不支持音质更好的 LDAC、aptX。在定位上,显然不是以音质为导向的耳机。对比市面上很多三四百元左右价位的“普通” TWS 耳机,比如红米 Buds6Pro、飞傲 FW3、Oppo EncoAir4、1MORE S20 等都没有在协议上做妥协。

  很多 AI 耳机的宣传噱头,也更多在智能、生产力、陪伴等 AI 上,而可以淡化了关于音质、降噪、佩戴、续航、多协议等 TWS 耳机的基本品质——在前瞻性和实用性之间,还没有达到一种良好平衡。

  你不免会问,这些功能哪个智能手机做不到?为什么还要额外买个 AI 耳机呢?这是个对于 AI 硬件来说一个老生常谈,又从未被很好解答的问题。

  但耳机在处理语音需求优势巨大,似乎又天然为“语言大模型”而生——佩戴贴近耳朵和嘴巴,语音采集的信号更清晰,说话起止更易判别,麦克风收声时最大避免了环境噪音和语音衰减。

  比如耳机像一款独立的录音笔一样,独立录制两小时会议。然后同步到手机里,转文字,翻译,会议纪要一下都出来了。

  再比如,唤醒 AI 助手,随时聊天、练口语,景区讲解。更“赛博”一点的话,带着耳机和 AI 聊骚恋爱,可比举着个手机自然多了。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Ola Friend 叫出来基于豆包大模型的豆包,小米 Buds 5 Pro 叫出来接入 DeepSeek 的超级小爱,跟我通过 AirPods 唤醒 Siri 有啥差别?

  AirPods 是在2017年推向市场,大多 iPhone 用户早就无比熟悉问 Siri 天气如何、设置闹铃、甚至让它搜索一堆“锅包肉菜谱”的网页给你......

  所以目前的 AI 耳机本质上还是一个“唤醒器”,是一个接收 app 音频输出的载体,与 AI 助手对话不是独立在耳机内完成,而是经过“耳机-手机 App-云端-手机 App-耳机”的路径。

  其智能体现完全依赖模型能力,某款 AI 耳机就曾在直播活动中因为识别不出主播一句“I like 百年孤独”中英文夹杂而卡住。

  耳机目前还无法成为具备独立联网、独立运算能力的设备,因为人耳体积是限制耳机内置 AI 算力和性能的天花板,其内置的计算能力承载不了哪怕是最小的端测模型。

  体积上,目前最边缘的 AI 芯片,比如有 13 TOPS 算力的树莓派 AI 模块,物理尺寸都有 22*42 mm,比单只 AirPods Pro 还宽还长,最少1-2W功耗。

  目前 TWS 耳机功耗都控制在 5-150mW(全功能开启后)范围内,1W功耗别说续航和技术上实现不了,塞进耳朵内无法有效散热,人耳也受不了,这下真“发烧”了(小伙儿~听啥见不得人的呢?咋耳根台子都红了)。

  所以现阶段,AI 耳机必须需要依靠外部算力,抛开手机的可能性也许是“复古”:比如颈挂式,比如配一个越来越大的耳机盒,用来扩容算力。

  比如 WISHEE Ai,iKKO Active Buds,把耳机盒做成一个带 sim 卡槽,能打电话,能上网,带屏幕,能下 app 的智能终端。

  可想而知,将传感器,存储和计算单元,数据传输和网络连接等硬件模组放到一个如此“极致”的体积下,实际上算力应该非常有限,AI 助手估计经常卡顿,聊着聊着,AI 就消失了。

  你们还记不记得,之前有一个引起了很多讨论的硬件,叫 Friend AI——大体上是一个项链的形态,内置了麦克风,长续航电池,收集用户周围的声音信息,并通过连接手机与用户对话。

  Friend AI 的宣传片里,一名女生边吃饭边在手机上看剧,Emily(女生给其 Friend AI 起的名字)听到电视里的声音,给女生手机发消息说,“这部剧被低估了,太精彩了。”女生不小心把食物掉到其上面,又收到了一句,“味道还不错。”

  这是很多 AI 硬件找到的成立理由,手机积累了大量数据但仍有限,能收集到比手机更多数据、更多维度数据,才能打造随身的“Personal AI”。

  就像智能手表/手环,耳机也可以依靠捕捉到的佩戴者体征信息和环境声音后,提供“听力健康”类似的功能。

  比如 AI 分析我的语气,检测我的情绪,然后自动推荐适合的音乐,白噪音来缓解压力,提升注意力,改善我当下的情绪。

  耳机是语音交互最为直接的入口。对人来说,用语音交互非常自然,但对机器处理任务来说,并不高效。

  区别于我们早已习惯的屏幕交互,语音对话是线性的(想想你做 ppt 汇报,和只有语音的电话会汇报,这两个场景的区别)。耳机应该成为更多环节复杂,但步骤明确,容错率高的语音场景的入口,一个随叫随到,交互摩擦尽可能少的 AI 助理。

  比如当你再问耳机里的智能助手“锅包肉咋做”,它会考虑到你刚健完身,推荐一个低卡版给你,甚至从电商平台上比好了价,整理好了购物清单给你;

  如果能与其他随身设备配合,比如根据手表在记录的运动类型,自动在跑步时放快歌,在游泳时播播客;

  这也是大家仍执着于要 AI 耳机(或其他 AI 硬件)的原因——随身的 AI 不应该被困在某个 app 当中,而即将到来的通用 agent,也许并不再会是软件应用,而恰恰是一款硬件,比如耳机。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qichekuaixun/2025/AIorejznsyddxtm__88754.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