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观察

控制射精时间这是个什么梗?

2023-02-13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新疆阿拉尔垦区,北起天山南麓山地,南至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东临沙雅县,西抵柯坪县,居于塔里木河上游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灌溉农业区。该垦区现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以下称第一师)的10 个大型农垦团场及新疆阿克苏市托喀依乡,总面积4196 km2。该垦区内光能资源丰富,在棉花生长季内热量条件较好,适宜好光、喜热、耐旱作物棉花的生长。该垦区是新疆棉花主要生产区之一,其产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居第二位,仅次于第八师。2019 年阿拉尔垦区植棉面积155.00 千公顷,分别占兵团、新疆、全国植棉面积的17.84%、6.10%、4.64%;总产36.34 万吨,分别占兵团、新疆、全国棉花总产的17.9%、7.27%、6.17%。

  自2014 年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以来,新疆棉花生产从产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同时随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行团场综合配套改革,土地确权颁证及“五统一”的取消,农业生产力进一步释放,棉花生产也随之迎来了重大改革。本文就新形势下,新疆阿拉尔垦区棉花生产形势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阿拉尔垦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和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由表1 可知,近6 年来(2014 ~2019 年)阿拉尔垦区植棉面积及总产基本保持稳定,但在兵团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植棉面积在2015 ~2016 年略有下降,分别比上年下降了6.42%和4.04%,在2017 ~2019 年又逐步回升,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09%、7.64%和4.25%。2017 年以来各团镇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及土地清查确权,耕地面积核算更加的接近生产实际。近年来,垦区棉花总产保持在35 万吨左右的水平。

  近年来因为水资源形势严峻,耕地面积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遵循以水定地的原则,虽然阿拉尔垦区居于塔里木河上游,但为了整个塔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及保证下游生产区的可持续发展,阿拉尔垦区棉花面积增幅在可控范围内,因此棉花面积及总产在兵团的占比呈下降趋势。

  近年来,阿拉尔垦区原棉品质较差,低于全新疆平均水平,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排位较后,严重制约着垦区棉花生产及市场竞争力的提升。由表2 可见,自2014 年以来,阿拉尔垦区原棉纤维长度有所下降,整齐度略低(为81.82%~82.98%),断裂比强度较低(均低于28.5 cN/tex),2019 年垦区白棉3 级及以上比例为86.8%,略高于新疆的平均水平(85%),长度级28 mm 及以上比例为90.4%,低于全新疆的平均水平(93.8%),马克隆值A+B 级比例为76%,低于全新疆的平均水平(80.9%)。

  阿拉尔垦区农业用水主要来自阿克苏河,阿克苏河源头由发源于天山南脉的托什干河和库玛丽克河组成,下端注入塔里木河。冰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6 ~9 月来水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0%~80%,大多为洪水,且洪峰高,起涨快,洪灾重;3 ~5 月的灌溉季节来水量仅占全年径流量的10%左右,极易造成春旱。而阿拉尔垦区棉田盐碱地占30%~40%,极其依赖于冬、春灌水来抑盐压碱,并减轻黄萎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危害,如果冬、春灌水短缺,将会直接影响垦区棉花产量。

  阿克苏河来水量与灌区冬、春灌需水量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均衡的情况,见表3。总的来看,冬灌水的来水量基本维持当前的灌溉面积,而春灌水短缺较为严重。2017 年由于10 月、11月来水量均少于往年,总量不足2.5 万m3,冬灌水来水量百分比为五年中最低。2019 年春灌水来水量不足,主要是因为2 月、3 月的来水量较往年减少了近1 万m3,从而使得垦区部分棉田春灌水无法供应。2019 年冬灌面积88.27 千公顷,灌溉比例为54.9%;春灌面积仅为68.43千公顷,灌溉比例为42.5%。

  在“十三五”期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共投入9.23 亿元,用于田间高效节水项目,2019 年完成节水滴灌面积约为186.67 千公顷,预计2020 年完成213.33 千公顷滴灌节水面积。完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三五”计划任务。

  2018 年开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始水利体制改革,其主要宗旨是打破原有水利管理体制,重新塑造新的水管模式,降低水费单价,要在3 ~5年的时间,使兵团的水费与地方水费基本一致,减轻用水户负担。实行对超指标用水增加阶梯水价策略,通过阶梯水价来控制各用水户的用水定额,并针对采用地下水灌溉的用水户,增加地下水资源费,从而控制地下水抽水量。在水利工程建设、维护、管理等方面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机制,降低水管运行及维护成本。

  在栽培管理方面,阿拉尔垦区棉花种植密度有所降低,目前大多在22.5 万株/hm2 左右,播种穴播盘多采用13孔,甚至11孔。合理密植既降低了管理强度,又使得棉田在群体优势的基础上能充分的发挥个体优势,提高光能及水肥利用率,取得高产稳产及提质增效的效果。

  近年来,阿拉尔垦区无人机飞防技术发展快,飞防一次的价格也从150 元/hm2 降至60 元/hm2,减少了人工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精量播种技术、全程质量化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病虫害科学防治技术、机采棉脱叶催熟技术,已被棉农熟练掌握及应用。化学封顶技术正在进一步熟化,已在小面积示范推广。

  阿拉尔垦区光热资源丰富,且属塔里木河上游区域,具有巨大的棉花生产潜力。研究表明,垦区棉花种植的光温生产潜力远大于现实生产力。但由于前些年只追求产量,品种市场无序发展,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同时现有品种同质性强,缺少突破性品种,主栽品种不突出,导致产量常年徘徊。

  应加快建立“1主2 辅”的品种应用规范,在师层面建立新品种“大比武”平台,通过“品种大比武”来确定该区域的“主”、“辅”品种。新品种选择原则应遵循在早熟稳产的基础上,突出品质优、抗逆性强、广适性好。特别是对近年来低温、高温天气频发,造成棉花产量损失,要加强耐低温和高温品种的选育。

  专用优质机采棉品种匮乏是制约垦区棉花质量的“瓶颈”问题。尤其是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以来,棉花生产由数量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垦区生产、加工环节质量意识转变较慢,在政策引导及宣传示范方面不到位,轧花厂收购棉花依然以衣分定价,优质优价难以实现。

  要解决品质问题,必须从品种选择、生产管理环节、采收加工环节、中高端的品牌打造等多方面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来实现。如16 团正在探讨的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机采棉品种为核心,充分发挥团机关组织协调能力,调动种植户的生产能力、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就地用棉提升和当地纱厂的生产水平。尝试开展订单农业,形成上、中、下游产业融合,同时促进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形成产业链闭环,最终保障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团域经济发展,提升全师棉花产业竞争力。

  近年来,棉价受全球经济下行、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因素及不利天气频发等内部因素影响,价格波动较大,植棉效益以目标价格补贴效益为主。从投入产出比来看,以家庭个体为主的小规模经营模式植棉效益有限,而33.3 hm2 以上的规模化经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产业链短板使得生产主体、加工企业、用棉企业及种子企业不能有效联动,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种植户、连部及行政管理机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优势,生产能力有所下降。

  兵团“五统一”放开之后,行政管理部门应由之前的“保姆型”向“服务型”快速转变,做好生产的引导及配套政策的制定,扶持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促使棉花产业链由“单一的各环节生产”向“联动式产业链闭环生产”转变等。

  近年来,垦区水资源形势严峻,棉花常年连作带来的残膜污染及土壤有机质下降问题突出,在棉花整个生长期内,常有寒潮、沙尘暴、旱灾、冰雹等气象灾害发生。这些造成生态环境压力突出,严重制约着垦区棉花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qicheguancha/2023/kzsjsjzsgsmg__50450.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