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首页>综合

获(huò)贵(ɡuì)网友是如何评论的!

2023-11-06编辑:admin(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示云南文艺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文艺担当、努力建设文化强省中涌现出的大家力作、新人新品,云南网特别策划推出《七彩文韵》专栏,为打造 “文艺滇军”,繁荣云南文艺事业提供一个传播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第十七届新剧(节)目展演于10月8日—27日在昆明隆重举办,该活动以“踔厉奋发新时代·文化自信铸辉煌”为主题,全面展示了云南省文艺战线近两年来的艺术创作成果。(详情戳→超燃!第十七届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精彩回顾)。展演期间,共有21台剧目、35个节目入选参加展演。结合展演实际,本文对歌舞和歌剧、音乐剧、音乐会三个组别的新剧(节)目和祝贺演出的剧目,作出观后综述。

  在笔者看来,以上三组剧目很多作品在题材选择、编创和表演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性、完整度及成熟度,同时也鲜明地体现了本次展演中各个层级院团和院校的不同追求。剧目中既有来自专业院校“学院派”纯正的编创技术及风格韵律,也有地方剧团独特的风格情绪型创编及文化传播路径,此外还彰显了各州市歌舞团在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奇思妙想。

  通过对这些展演作品的观摩,我将对其风格和样式进行逐一解析。本次展演的歌舞组和音乐(剧)会的创作样式分别涵盖了革命历史题材,如舞剧《锦绣如歌》《马灯》;乡村振兴题材的《七彩云霞》《景迈有嘉木》;传统文化题材的《千里江山》《古微鲁》;民族精神史诗题材《迎太阳的人》《梦·世界的香格里拉》等不同类型。有叙事型、表意型、风格型,学院派等不同的表达方式,叙事性代表作有《景迈有嘉木》《古微鲁》《马灯》等,表意型有《迎太阳的人》《千里江山》《@昆明》等,学院派有《锦绣如歌》《桂梅赞》等。此次新剧展演舞台,还出现了像《@昆明》《云之南喃》《关于青春》等创新性个性化作品,这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多元的创作方式。

  在云南舞剧发展史上,曾涌现出很多优秀的舞剧作品,如《召树屯与喃木诺娜》《阿诗玛》《孔雀》等,但革命历史题材的舞剧作品并不多。众所周知,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在培根铸魂、弘扬红色精神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舞剧《锦绣如歌》《马灯》,便是其中两部比较富有代表性的舞剧佳作。

  《锦绣如歌》是剧名,更是一个有深意的文化符号。壮锦,是壮族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国家级非遗技艺。锦绣既是美好的事物、壮丽的山河大地,亦是剧中两位独立的女性人物,通过锦、绣迥异的命运,呼应着时代的巨变。该剧由序《同年》、第一幕《分飞》、第二幕《归来》、第三幕《暗流》、第四幕《救赎》、尾声《新生》共六个篇章组成。阳光活泼的锦芳,敢于挣脱命运的枷锁;内敛恬静的阿绣,在传统的桎梏下隐忍生活。成为红军女战士的锦芳,敢教日月换新天;被迫嫁入豪绅家中的阿绣,依然被旧时代所裹挟。抗争与隐忍、光明与黑暗,还有无法割舍的情谊,交织成她们的生命重唱,成为黎明前最动人的歌声。

  《马灯》围绕云南重大党史题材,通过《暴动小东山》《风起回春街》《薪火查尼皮》三幕现代芭蕾舞,以杜涛及其家人的革命事迹为线索,讲述云南红色故事,展现云南早期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念、奋斗与牺牲,谱写了“马灯”这一信念之光的红色史诗。蒙自查尼皮茅屋里的那盏马灯,在黑暗中点燃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之光,照亮了历史、照亮了现实,也照亮了未来。

  舞剧《锦绣如歌》《马灯》这两个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在人文关怀的浸入、艺术精神的显现、人性光辉的映射、民族情怀的彰显与技术手段、符号语言的有机融合等方面,都有较好的探索与突破,引发我们对当代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创作的进一步思考。

  在笔者看来,革命历史题材舞剧《锦绣如歌》《马灯》的精彩演出,对唤起民众的革命英雄记忆和民族历史记忆、增强国家认同感等,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革命英雄事迹的记忆,确是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珍贵记忆。舞剧《锦绣如歌》和《马灯》这两部剧作,都是传承民族集体记忆,反映中国革命非凡历史的优秀作品。它们以艺术创作的方式,对革命记忆进行挖掘,对革命精神与民族精神进行传播传承。

  音乐剧《古微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题,以云南各民族服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为文化内涵,讲述了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彝族姑娘古微鲁,在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三次寻找能给人带来幸福和吉祥的“千羽衣”的故事。

  舞蹈剧《云之南喃》以云南视角说云南故事,以云的俯瞰说一片红土地的传奇。由《云中漫步》《高山之上》《水塑心形》《竹林密语》《太平有象》《十二生肖》等14幕舞剧构成,讲述了云南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故事。

  无论是音乐剧《古微鲁》,还是舞蹈剧场《云之南喃》,作品题材和立意的艺术主旨,都有着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导向。这样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实践,切实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主张,当然,这样的艺术作品也都具有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必须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更要紧跟时代步伐,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努力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民族文化之美,抒写各族人民奋斗之志、进步之迹、发展之果,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用跟得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艺术的新境界。

  艺术创作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整体观,经由艺术提炼加工后的作品呈现,最终应该落实到人的情感、群体的生命力与美的共同彰显,这就需要创作者、表演者具有把握属地文化的逻辑思维以及极高的舞台素养协同完成。观演中的强烈共鸣需要编导文化自觉的意识以及对艺术极强的思辨能力,既有着对传统文化观照的民俗性风韵,同时也体现出浓郁个人风格的艺术性特征,当然,艺术创作也需要不断的突破和创新。

  由楚雄州民族艺术剧院出品的音乐会《绿水青山满地歌》,在激情欢快的《左脚舞金秋》中拉开序幕,曲式以左脚调《歌唱丰收年》为主,又加以尽情发挥,充分展现了人们在金秋时节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歌舞的热闹场景。音乐会上,民族室内乐《阿矢牛牛》、男女声二重唱《呱哩么哆》、丝弦五重奏《妹在猫街等着你》、彝族民歌《阿噻调》等12个节目,在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中一一呈现。

  优美动听的旋律,清新脱俗的风格,犹如一幅迷人的民族风情画,令人赏心悦目;又似一阕意境深邃的诗歌,引人无限遐思……整台音乐会作品体裁多样、内涵丰富,为观众带来一场集专业性、民族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视听盛宴。该音乐会一方面表达了楚雄彝族人民辛勤勇敢、寻找光明之路的开拓精神,另一方面寄托了楚雄彝族人民乃至中华儿女守护家园的精神图谱、敬畏生命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

  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出品的音乐会《@昆明》,将新音乐形式与老昆明文化进行传统文化与时代审美结合,诠释当代“昆明八景”,展现昆明特色。聆听音乐会,感受老昆明乡愁,憧憬新昆明未来,奏响时代的强音。音乐会由《官渡渔歌》《人鸥有缘》《老街民谣》《斗南花语》《美人云梦》《滇花廻响》《果然大观》《金碧交辉》八个乐章组成。

  演出现场,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民乐团、雨滴人声乐团的艺术家们用人声阿卡贝拉和器乐进行有机合奏,表达老昆明市集的风貌;用西洋木管与民族弹拨乐的重奏,展现昆明的人鸥情缘;用非传统的打击乐器,展现老昆明叫卖叮叮糖的场景;用弦乐四重奏与民族乐器的协奏,让人们重读老昆明历史、回忆老昆明传统,在传承与发展中,展望新昆明的未来……

  春城有湛蓝纯净的天空,在这湛蓝的天空中散落着朵朵白云,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有一群厚德、包容、知足、闲适的人群,这里四季如春,这里的山如诗、水如画。音乐会《@昆明》通过山水抒发情怀,充分诠释了昆明人闲适浪漫的内心感受。我们在欣赏音乐会时,有时感受到的并不完全是对景色的抒怀,更多的是人身处自然、身处社会时的内心活动,以及景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此次展演可以看到云南省艺术创作重要选题有意识地从现实题材出发,对楷模人物和时代精神的选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突破,对民族风格与现实题材的当代精神进行恰适表达。

  时代精神的当代描摹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当属布朗族大型歌舞《迎太阳的人》,整个作品以“迎太阳、向太阳、送太阳”三个章节为核心,从“生命、生存、生活”三个维度表达了布朗族勇敢、勤劳、含蓄、善良的民族个性,也反映了布朗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努力,讴歌了布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建设美丽家园,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决心,也体现了布朗族人民的生命状态及强烈的时代气息。

  楷模人物的动态微雕则属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歌剧《桂梅赞》。该作品以楷模张桂梅老师的事迹为切入点,用歌剧这样的表演形式中西艺术融合后进行创作,表达了现实题材中张桂梅老师的楷模形象。在歌剧《桂梅赞》的创作中,张桂梅老师的形象塑造始终处于一个动态成长的过程,导演一直关注人物在剧情发展中的前后变化,洞察人物在环境变化时的细微改变,对人物的成长进行递进式微雕,这样塑造的人物才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歌剧《桂梅赞》无疑在这方面是有所探索的,对主角张桂梅的塑造也是比较“立体”的。

  歌舞剧《七彩云霞》则是以曾经获得“全国民族团结示范进步村”等十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的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郑家庄为创作素材,通过白族、彝族、傣族、纳西族、傈僳族、藏族、汉族七个民族的歌舞故事,描绘出新时代农村农民风采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盛世图景。

  现实题材创作的丰富性,体现了编导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通过艺术表达时代风貌的责任感,他们通过时代人物强烈的文化符号及底蕴内涵,个体及群像的塑造,打破了审美上的定式思维,展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的文化力量。

  纵观此次新剧目展演,虽然题材多样,但有些作品在民族文化的深厚性及作品的意象上,仍需进一步深挖。这些终评作品,展现了关注当下的多种题材和多元的民族风格,凸显了云南文化艺术创作的喜人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题材雷同、手法老套等问题。

  编创者如何用小切口表现大时代、表达大主题,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展现大图景,用小人物的情感和命运折射大时代,以小我之情感窥见人世间的共情情感,以个体的命运和洞见来折射国家的兴盛和历史的发展轨迹,更要做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作新思路。优秀的艺术作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属性和地道的语言风格,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急需的,才是好看的。

  看完此次展演,我们惊讶地发现,民族独特的个性表达在今天的舞台上快成稀缺品了,雷同的东西很多,民族民间舞蹈和音乐如果失去民族独特的属性,那就失去了民族个性。有些民族的舞蹈语汇和音乐语言是混淆的,如果不穿民族服装,根本不知道是哪个民族。

  透过此次新剧目展演的作品,我们“既欣慰,又焦虑”。民族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在今天也亟须拓展题材,每次看比赛或演出,“传承类”和“致富类”的题材经常占据半壁江山;作品的立意创新、审美样式也亟须突围,有些晚会表演手段太老旧,往往是“换汤不换药”。

  作品要夯实艺术形象,也要深挖作品意象。作品的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作品不能过于直白,还要兼有诗歌的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因此,要强化形象和意象,就需要创作者慢下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给艺术一点时间,才可能做出有品质的精品力作。

  此次展演剧目呈现出的整体风貌,基本都是由云南根性文化为切入点,在致力于坚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使其延续为线,同时又不拘泥于编创内容与形式的传统构型,以此为面发散展开,使得此次展演呈现多层面的表达。

  笔者在此次展演中领略了各地民俗风貌及文化差异下情感表达的色彩斑斓,既有质朴温润的气韵,又有新时代蓬勃的青春朝气;既有国家情感意志下的群像写照,又有个体奉献的璀璨光芒;既有非遗精神的传承气质,又有超越传统意象的意境营造;既有学院派浓郁风格的标杆表率,又有对全新表意方式现实价值的谨慎探索……

  本届新剧(节)目展演的许多作品和剧目,都做到了学以致用,作品从根性文化中汲取了营养,继而做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创新精神。此次展演,是云南艺术创作从浓郁乡土风貌的广袤大地,走上了灯光瑰丽的专业舞台之后的艺术升华以及文化选择的多维度思辨,更是对云南文化艺术创作中正向性、艺术性、丰厚性、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人民性以及现实价值的有效审视。通过这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而涌现出的全新力作,充分体现了云南艺术家饱含真情的艺术创作和使命担当。

  如今,云南省第十七届新剧(节)目展演已落下帷幕,我们也期待未来能涌现出更多更好的,与时代同行、为人民而舞、为时代而舞的经典之作,用多姿多彩的民族情感来谱写新时代的伟大华章。

  作者:疆嘎(国家一级编导、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舞蹈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主任、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昆明舞蹈家协会主席)

本文地址:http://www.mafwo.cn/jinriqiche/2023/h_hu__g__u__wysrhpld__64013.html


  • 本网转载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